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,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,我国通过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和政策的实施,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。
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
近年来,我国围绕“三区四带”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,实施了27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,累计完成修复面积超过500万公顷。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,还为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。例如,在辽宁盘锦、甘肃甘南等地,山水工程的主体施工已基本完成,进一步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。
法律制度不断完善
为了保障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推进,我国加快了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。《森林法》《草原法》等多部法律先后修订,相关政策制度也在不断完善。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,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,确保了各项生态修复工作的有序进行。
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
通过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,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,草原生态系统质量也有所改善。截至2018年底,全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,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六位。此外,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,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5个,湿地总面积达到约563.5万公顷。
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
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,我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。例如,青藏高原、黄河流域、长江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。这些区域的生态修复不仅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,还为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国际社会高度评价
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,中国在全球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并期待中国分享更多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经验。我国的生态修复实践不仅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,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
未来展望与挑战
尽管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但仍面临一些挑战。生态系统本底脆弱、保护修复基础薄弱、管理机制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。未来,我国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,探索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机制,强化监管制度设计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。
结语
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,不仅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,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-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
- 全国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工作会议在京召开
- 6家银行将为超20家上市公司提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
- 翰墨贺新岁 丹青助亚冬
-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在京召开
- 教育部:2025年继续实施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
- 朋友圈“吐槽”是自由还是侵权?法院:网络言辞需谨慎
- 行远自迩 砥砺深耕--中国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图画书阅读
- 新版对外开放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现场标志12月1日启用
- 四川广安:“同城融圈”持续推进跨省域深度融合发展
- 龚喜跃: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1周年活动上的主旨发
- 税力量守护就业创业梦
- 三部门发文改善停车休息环境、关爱货车司机"急难愁盼
- 美国青年学生代表团抵华:文化交流与友谊的桥梁
- 《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复用餐饮具清洗消毒工作指引
- 前11个月我国铁路货运发送量同比增长2.5%
- 何永忠:画家仲泊游笔墨语言探析
- 武汉食博会开幕 展商拥抱“数字时代”
- 开在村里的幸福“老饭桌”
- 我国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果,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